在中国建材集团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会暨2023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强调,要强化战略引领、创新驱动,以践行“三精管理”新内涵为契机,聚焦效益、效率、效能提升,多维度增强盈利能力,苦练管理基本功,强化瘦身健体,坚决打赢稳增长攻坚战。会议期间,周育先一行到华东材料调研商混运营和数字化转型工作。南京商混运营平台展示了智能调度、智能营销、应收账款智能管控、风险预警、维修作业安全智能管控、质量智能管控、自动预警、数字孪生工厂、智慧码头、一站式保障服务等数字化应用场景。
(资料图)
01
转变服务理念 致力解决交付终端
华东材料南京商混平台由南京中联混凝土和江苏双龙集团2家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现有21个站点,59条生产线。2022年,南京商混平台在新天山水泥和华东材料领导下,参建工程项目1100余个,项目涉及超高层、超高强、市政、交通和工民建等多个领域。
预拌混凝土具有半成品特性,行业内仍存在产品交付边界不清晰的现象,导致实体质量出现异常情况时,无法明确供需双方责任,产生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传统的混凝土保供仅注重运输交付过程,无法实现全过程保障服务,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商混平台保持市场变化中的持续战力,率先转变服务理念,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以项目现场为中心,以技术难题为导向,以信息互联为载体,致力于解决产品交付终端问题,创造了产业数字化开创精准服务新模式。
02
以项目现场为中心,保障服务新模式
立足现场,想客户所想。平台对承接“高、大、特、精、尖”类工程项目,坚持以“品质赢取信赖、创新驱动发展”的服务模式,树立“谁能解决现场,谁就能赢得市场”的服务理念,实地调研客户与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运营结构,实施调度指挥中心、站点和项目现场三级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专业化、高效化和规范化的保障服务。
深入一线,解客户所难。服务的口号喊一万遍,没有向现场迈进一步的行动更有成效。由双龙集团独家保供的阿里巴巴江苏总部项目上,单体70万方混凝土分三大工区,6个区域,超过15栋建筑同步施工,保供难度难以想象,保供方也由前期南京行业的“大合唱”演变成仅有双龙一家的“独唱”,针对现场保供及质量服务的需求,策划成立现场数字化管理中心及现场试验室,开创现场质量、服务、保供新模式,将信息化数据采集和调度系统结合,实时跟踪机台运行信息,高效优化机台生产资源,提高保障服务效率,同时联合开发手机智能APP,使记录发货、浇筑全过程随时能从手机端调取存根信息,并通过手机电子围栏系统实现防止靠错泵、跑错工地的事故发生,实现质量跟踪在一机之间的可视化、精准化,有效地协助客户质量管理。该工程案例作为南京市建委、中建八局和阿里巴巴体系内的推广项目,多次被参观学习,受到了各级部门和客户的一致好评。
契合实际,急客户所需。平台坚持以工程为主体,广泛推动创新合作,持续向“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目标迈进,切实解决客户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针对工程的不同特点和保供难点,对一定体量的施工项目,现场设置服务舱,把“数字智能服务”做到工程现场。目前,已成功在中国移动长三角、河西鱼嘴综合体、G07综合体等8个项目投入使用。对单次浇筑量超2000方或特殊混凝土项目,统一安排5G移动服务车到现场实施配套精准服务。平台还参建了单体60万方混凝土的江苏园博园重点项目,组织5个站点、12条生产线,单日保供最大方量超10000方,同时涉及清水、露石和缓凝等特种混凝土。
03
以技术难题为导向,科技创新树品牌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平台始终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创建。建设拥有行业级预拌混凝土绿色制造创新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三共平台等创新平台,携手客户“平台共创,项目共研,成果共享”。同时加强对研究型人才、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拥有高级工程师21人,工程师63人,研发团队博士1人,硕士15人,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南京工匠、市建委专家库人才,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等。截至目前,平台获专利30项,发表科技论文累计60余篇,获行业技术革新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中国建材集团技术革新奖36项,形成了一批年轻化、专业化、干实事的人才服务梯队。
坚持绿色生产理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平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理念,打造混凝土绿色生产企业。基于“双碳”背景,致力于绿色低碳研究,攻关低碳混凝土前沿技术,打造平台共创、项目共研、成果共享的“三共”平台研发中心,各试验室实现温湿度智能监控,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和制度与操作视频的云端控制,努力实现检测数据的智能采集与分析。承接了中国建材集团“揭榜挂帅”项目《低碳预拌混凝土CO2注入式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同时与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河海大学等单位合作江苏省省级课题《新型低碳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参与了市级高强混凝土回弹曲线课题《南京地区高强混凝土测强曲线的验证与建立的研究》,验证并建立适用南京地区的地方高强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平台通过与施工单位、高等院校、质监站等单位合作,推行“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研究课题的梯队化。同时,平台每年自主立项研发课题20余项,研发成果面向工程应用,服务客户,创造效益。
聚焦技术研发难题,占领技术服务高地。2019年,平台完成了高强C120混凝土模拟超高层泵送盘管1800m(垂直620m)试验,此次试验是江苏省首家开展的试验研究,既是前10年平台在超高层和高强混凝土生产领域技术应用的总结,同时也是超高强混凝土、超高层泵送市场技术应用的积累,为后续承接“高、大、特、精、尖”项目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近年来,先后承接全部南京超高层项目,如:金鹰天地广场368米、金融城二期416米、江北绿地金茂金融中心499米、河西鱼嘴综合体498米等项目。同时,平台自主研发CF120超高强、LC40轻质高强、C80大体积、C60超高层泵送、高铁标准地铁专用C40自密实和木纹清水等特种混凝土,先后应用于靶体、景观桥面、南京地铁和艺术建筑等项目,技术研发聚焦客户需求与工程难题,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持续助力行业发展。
04
以信息互联为载体,数字转型提效率
及时调整服务模式,实现产业数字化。平台建立了两个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围绕生产站点和施工现场,实施调度指挥中心、站点和项目现场三级管理模式,有效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直播模式、5G应用技术,集生产、安全、质量、环保、采购、仓储、计划、销售和财务等管理数据为一体,实现数据看板、工单系统、大数据分析、预警平台、三维数字孪生工厂等一体化功能。两个指挥中心相互联动,24小时运行,执行调度计划,监控安全环保,控制质量成本,关注现场浇筑,处理异常情况,跟踪反馈结果。
开发构建数字中心,实现数字产业化。平台将创新开发构建的“数字化现场指挥中心”设立在施工现场,通过立体大屏展示整个浇筑进程,将一体化生产调度系统和独立开发的信息化控制系统相联动,显示混凝土从生产、运输到现场浇筑的全过程信息,实现了实时了解即时产能、有效掌控完成进度、准确把握发货节奏、及时发现浇筑异常。2021年,平台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难点,明确“温度控制是关键,控住温度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工作理念,首创“数字化温度监测平台”,采用串联型温度传感器,将材料、环境、生产、入模、实体等7大类温度参数,共计216个测点的数据自动化采集,实时发送至远程传输节点进行处理,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移动端可查看实时数据,达到精准掌握各环节温度,指导生产的目的。并成功应用于江北新区绿地金茂地下空间一期高层项目,完成3.5万方C50P10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此次浇筑,通过调度指挥中心,精心组织了5个站点、10条生产线、238辆搅拌车、12台汽车泵同时浇筑55小时,实现了全过程多点联动、发货与浇筑节奏同步、底板温度动态监控与调整、全部数据进行了实时更新与客户共享。
围绕信息互联理念,开创采购、销售新模式。平台率先建立中联云商,开启微信扫码采购混凝土模式,通过“微商城、微信计划、电子校验单、生产智能调度、外场保障服务、中联云、网络互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模块,建立“风险预警”客户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平台与客户间的无限畅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服务水平。
数字化是传统产业提高效率、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面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唯有始终坚持以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转变传统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打造一流的服务团队,建立紧贴客户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构建起与客户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的桥梁,实现共建、共创和共享,才能持续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早日成为行业一流的商混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