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贝壳财经介绍,目前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的管理制度体系、核心服务内容和建设运营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将于8月24日正式开板,首批50余家企业将登陆专板。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国斌介绍,北京专板着力打造政策高地,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债和优先股票发行、融资金额合并计算等更多突破性政策在北京先行先试。同时,专板将成为全国首家私募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全国首家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
(相关资料图)
8月24日正式开板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北京推进专板建设,加快打造创新金融服务“试验田”。目前,“北京专板”的管理制度体系、核心服务内容和建设运营准备工作均已就绪。
苏国斌表示,“北京专板”将突出加强与北交所的合作对接,有针对性地支持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先在“家门口”的交易所挂牌上市。这一平台将发挥专板上市“蓄水池”作用,全力支持北交所实现高质量扩容,加快探索挂牌绿色通道、公示审查“白名单”等制度率先在北京落地。下一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继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扶持力度,计划至2023年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00家以上,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0家以上,目前该目标已基本完成。
据介绍,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深耕主业、聚焦“高精尖”、创新能力显著、经营表现优异、受资本市场青睐的特征。近八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收比重在95%以上,平均深耕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超13年,远高于全市中小企业3年左右的平均寿命;超八成属于十大高精尖产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装备设备、医药健康和新材料领域;超三成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在20%至40%区间,超四成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15%,户均发明专利约10项;上年度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超1.3亿元,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约18%。
截至6月底,“专精特新”企业新增8家上市,占比北京市新增上市公司47%;16家新三板挂牌,占比全市新增挂牌公司80%。截至目前,北京“专精特新”企业中有17家在北交所上市。
“专精特新”有四方面特色
在“专精特新”特色方面,苏国斌介绍,一是着力打造政策高地。专板将在全力推动入板程序简化、信息非必要不披露、股权激励免清理等突破性政策在北京落地见效的基础上,集成认股权综合服务、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等多个“全国首家”创新业务试点,加快打造创新金融服务“试验田”,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债和优先股票发行、融资金额合并计算等更多突破性政策在北京先行先试。
同时,实施“千亿畅融”行动,加大“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实施“挂牌倍增”行动,对进入北京专板规范层、培育层的优质企业给予奖励支持。
二是全力支持北交所发展。“北京专板”将突出加强与北交所的合作对接,协同加大优质中小企业发掘培育力度,从优质企业名单共享推送、人员双向挂职交流、联合开展重点企业上市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支持市中小企业优先在“家门口”的交易所挂牌上市,发挥专板上市“蓄水池”作用,全力支持北交所实现高质量扩容;加快探索挂牌绿色通道、公示审查“白名单”等制度率先在北京落地。
三是大力推动“链上建板”。以长安链为底层设施,将信息采集、精准画像、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的流转数据和分析结果链上化,保证业务数据真实、不易泄露、不可篡改;积极探索与中国结算、全国股转系统及证券交易所的系统级对接,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企业挂牌上市效率;依托区块链系统,为央地金融监管部门实时动态监管和穿透监管提供有效保障,确保业务规模可控,风险可追溯,统筹兼顾发展与安全。
四是聚力强化核心服务。“北京专板”将充分利用北京市基金、券商、银行等金融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汇聚优质市场化服务力量,打造集公益政策咨询、股债融资赋能、大中小融通对接、并购重组服务、上市规范辅导、挂牌绿色通道于一体的“六位一体”核心服务体系,共同为市795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632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众多优质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有效的综合金融服务,树立首都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样板”。
力争年底入板企业数超200家
6月30日,证监会公示第一批“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方案备案名单,包括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在内的,共9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在列。这是自2022年11月18日,证监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证监会首次公示备案名单。
“专精特新”专板聚焦于服务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能力,规范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整合政府和市场各方资源,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和上市规范培育功能,提升优质中小企业规范发展质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苏国斌表示,依托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科创企业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力争到年底入板企业数量超过200家。
责编:叶舒筠校对:李凌锋
版权声明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