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夜市的一方小天地已成为了市民驱暑、游乐的好去处。夜间经济在给城市带来活力、魅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对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今年,呼和浩特市出台了《提振城市烟火气工作实施方案》,预计在全市范围内开放50处早市、夜市、周末集市,为流动小摊规范“安家”。为了让各类集市始终能够保持良性运行状态,呼和浩特市各级城管部门将持续深入调研、合理规划,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维护好城市的环境与秩序。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天恒广场、察哈尔古城开放夜市,设置临时摊位约200个,集宁区城管局积极宣传引导商贩入市经营,由第三方负责监督管理,分类划定经营区域,对进入市场的流动经营者实行准入登记、并建立档案实行“实名制”管理,统一与辖区城管执法中队签订经营协议,实现规范化管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餐饮是夜间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业态,伴随夜间经济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疏忽。近日,阿拉善左旗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夜市食品安全进行了专项检查。在定远营夜市,执法人员重点针对经营单位是否严格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等进行了检查,同时向经营者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知识,要求他们切实履行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为了让“夜经济”红火有序,赤峰市翁牛特旗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将城市管理“721工作法”作为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管理质效的强力抓手,通过柔性执法、审慎采取处罚手段等方式,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夜经济”护航。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首军认为,促进“夜经济”发展,既要放得活,更要管得好。各地政府应构建多部门联动市场监管体系,科学合理设置摊点位置和数量,要做好“夜经济”发展的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夜间经济更规范更有序发展。
赵首军:夜间经济拓展了消费时空,使得消费时间和空间得到延展,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夜经济”,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为很多潜在劳动力提供了上岗机会。“夜经济”繁荣程度,往往被看作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发展“夜经济”是提升城市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举措,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也同时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烟火气”不等于“油烟气”,“接地气”不等于无秩序。发展“夜经济”同时也会产生交通拥堵、卫生无序、噪声扰民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给城市治理带来新难题。因此,促进“夜经济”发展,既要放得活,更要管得好。
管理好“夜经济”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如果单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是做不好的,各地政府应构建多部门联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夜间经济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治安管理等,多部门一起上阵。
管理理念和方法要有变化。以前的管理以堵或禁止为主,现在的管理要以提供服务、进行疏导为主。通过这样的管理使“夜经济”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夜经济”形象。大到各种夜市的规划布局,小到摊位的摆放要科学便民不扰民。开发多样化的夜生活消费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夜经济”不是一时一地的短期经济活动,而是社会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做好“夜经济”发展的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当前要把每一项细节服务做到位,这是优化“夜经济”环境的关键。未来要积极引导“夜经济”提质升级,将户外的地摊、后备箱等“夜经济”形式与店堂、场馆等“夜经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夜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记者:武 婧、孙雪梅
编辑:敖 琳
审核:赵 婧
监制:山 丹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新闻广播》官方微信